当年的《人在囧途》已经是小成本大收入的典范,这次《泰囧》超过10亿票房收入,无疑成为了国内电影票房冠军。《泰囧》的成功毫无奥秘可言,本质上就是做了一个好的产品,营销尚在其次。它和互联网产品非常相似。概括起来有三点:
1、更接地气
2、突出重点
3、制造口碑
更接地气
当年的《人在囧途》已经是小成本大收入的典范。它的成功证明这样的喜剧类型片有着广泛需求。
《泰囧》定位《人在囧途2》在创作之初就是满足这样一种观影需求。在电视剧文化空前发达的中国,你会发现票房好的中国电影也多是娱乐性够足的,越定位于纯娱乐的草根文化需求,越有可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商业成功。
没有人在看完《泰囧》后会去思索其内涵文化,但哈哈一乐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在互联网世界也是如此。相比代表更精英文化的新浪来说,腾讯更接地气。在PINTREST流行的今天,只致力于卖淘宝货的美丽说比原汁原味学PINTREST的花瓣网更接地气。
在中国做一个规模化的商业产品,一定要足够平民化小白化却又雅俗共赏。欢笑不停的《泰囧》无疑比崇尚价值观的《少年派》、狠砸苦难的《1942》和故作深沉的《王的盛宴》更接地气的多。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不太看好,去年大行其道的类FLIPBOARD的社会化阅读产品,就是觉得它不够接地气,中国人民的阅读习惯还没那么高级。网易新闻和搜狐新闻客户端要实用得多。有的人做产品先从最新概念出发,有的人做产品则老老实实从大众需求出发。取胜的,一定是后者。
突出重点
一个互联网产品在明确需求后,就要开始进入设计阶段。功能强大往往不如功能简洁更能突出产品的核心价值。新浪微博早期的盛行是其140字自传播模式让它成为国内最好的口碑传播平台,而它的粘性下降恰恰发生在大量的平台性应用推出之后。
在核心功能上的简洁聚焦无疑微信要做得更好,它甚至为不影响其核心社交体验对可能最快带来现金流的公众性账号营销进行了限制。
能瞬间流行的无线应用产品都是重点非常突出功能非常简明的产品。比如唱吧,比如INSTERGRAM。
你会发现《泰囧》也是如此。人物和故事都很简单清晰。台词和情节都在推动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忍俊不住的包袱。导演徐铮没有过多地赋予故事和人物深刻内涵或扑朔迷离的多重线索。“我就想做一个很清晰的类型片”,徐峥说。确实,观众的观影感觉很顺,不像很多电影说是商业片却看得云里雾里,说是艺术片却经常让人莫名其妙地乐。
我非常相信,即便一些阅读产品虽然目前还不够好,但之所以今天有千万级的用户,就在于其手机上免费看数百本流行杂志的简单定位,以及看似不够花哨却接近纸刊的阅读体验满足了现阶段很多用户的需求。尽管我们正在朝富媒体和社会化改造,但核心一定还是品质化阅读。
制造口碑
雷军和周鸿祎尽管现在成了对头,但在产品理念上出奇一致:产品要造成口碑一定要有出乎用户意料的东西。
《泰囧》的很多喜剧桥段的设计都出乎人的意料。比如,电梯人妖。而最大的出乎意料之举无疑是最后范冰冰的出场。这些都能让观众在走出影院后足以进行二次传播。制片人陈芷希对我说,泰囧的真正口碑起来是在第一波观众出来之后。这些口碑通过微博的发酵,在一个没有强竞争对手的特定档期,使得《泰囧》成为每个想看电影的人当时进影院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营销只是起了把口碑放大的作用。
很多影片中你会发现特别缺少这样一些让人惊喜的足够可以传播的桥段与情节。没有口碑营销的点,再做微博营销也没用。微博本身,也不过是一个工具。
所以,更接地气的定位,加上重点突出的故事设计,和良好的口碑点塑造使得《泰囧》成为一个足以规模化大卖的好的商业电影产品。这样的产品在美国比比皆是,说明我们绝大多数国产电影是多么的差劲,就像那些看似概念新奇多数却昙花一现毫无创意的中国互联网产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