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高度透支了中国概念,让资本市场为之疯狂,一旦投资者真的对其进行研究,随之而来的就是挤泡沫
吕彦/文
微软和Google官司结束后,谁是真正的受害者?
答案很可能是远在太平洋此岸的百度。
虽然李开复不能利用其在微软工作时了解到的信息工作,但他至少获得了在中国建立Google研究院并招募软件工程师的机会,这是他最擅长的。而且,依靠李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界资源,Google很可能改善以往经常被封杀的命运。但这意味着,Google终于能够在中国——如果你同意它是网络界未来几年最大的市场——全面开火。而首当其冲的竞争对象,当属目前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领跑者,也是全面模仿Google的百度。
9月以来,百度乘坐了一次昂贵的疯狂过山车:9月6日时,其股价尚不足80美元,到一周之后,最高已经涨到122.5美元。但在随后的三天内,它又跌回到77元的价位。如果你需要更刺激眼球的数字,请看:从9月9日(周五)到9月13日(周二),百度的涨幅达45%,而9月14日一天就暴跌了28%。
自百度美国时间8月5日登陆纳斯达克以来,围绕100美元的垂直极限运动已有两次,实属并不多见。此次,何所闻而涨?何所见而跌?“看不见的手”正是Google:因为它一直在酝酿发行价值41亿美元的留存股,投资界纷纷预测其资金走向。一个似乎合理的分析是:持有百度2.6%的股份的Google为在中国扩张,将以融资收购百度。但微软与Google的官司尘埃落定,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此种猜测的可能。
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分析师。曾担任百度IPO的两家承销商高盛和Piper Jaffray分别在研究报告中给予该股“弱于大盘”的评级,高盛的分析报告中表示:“我们认为该股的内在价值大约为27美元,远低于当前的112美元。我们以最为激进的假设估算的内在价值为45美元左右,仍较当前股价低出60%”——不要忘记,27美元的价格正是百度的招股价。
百度究竟价值几何?永远也不会有完美答案。不过我们可以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百度的价值来自何处?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总结,它一定与Google相关:A.百度应该有比Google更高的增长率;B.如果不能比Google增长的更快,它仍有机会被Google收购。
一个巨大的误解是:仅仅因为百度的收入远少于Google,就认为它的成长速度将比Google快。百度2004年营业收入为8500万元,而Google在2004年的收入为31.89亿美元,这个巨大的差距真的有望弥合?
不要忘记,百度创立于1999年,仅比Google晚一年。如果它们在此前的6年间拉开了如此巨大的身位,为何能够在以后缩小?
虽然在百度上市之后发布的首个财报中,其第二季度总营收为697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6%;净利润为121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5.5%。但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对其增长预期并不算高: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为71%,每股收益增长率为106%,2006至2009年期间收入和每股收益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大约35%和40%。
记得在中国实施QFII之前,和君创业的王明夫曾表达过一个“异见”:QFII来了,外资不会因此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反而会进一步退出。为什么?QFII之前,大家都觉得中国市场是个很大的盘子,一定有利可图,但真的开了QFII,每家投行都开始专门研究中国市场,它们对这里的市场一定大打折扣。
事实的确如此。百度在海外上演着一个类似的故事:百度高度透支了中国概念,让资本市场为之疯狂,一旦投资者真的对其进行研究,随之而来的就是挤泡沫。